你是哪儿人
我发现自己有时很狭隘。在社交场合,每遇新朋友,总会不由自主地问人家“你是哪儿人”。如果对方说是河北人,是内蒙人,是西北人,我就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,话就多,杯就举得勤;若不巧是另一些地方的人,我就心有戚戚,话就少,句子就短。我依据的并不是自己的处世经验,而是人云亦云的地域歧视。
我的这种狭隘除了环境的薰染,可能还跟我早年遭遇过“地域歧视”有关。我的家乡是陕西关中地区背靠秦岭的一个小村子,往南一里是大山,往北三里是平川,我们村子就位于这山不山川不川的“坡嗲”(坡底下)。坡嗲有两个特点,一是地势高,雨过天晴,站在家门口,生长着渭河、乾陵等风物的八百里秦川就尽收眼底;二是土壤贫瘠,干旱少雨,井打到一百五十米左右才能见到水。在村子里读完小学,我们就得往平原上的“大堡子”(大的村落)去上中学。就因为离山近一些,我们就遭到大堡子子弟的奚落,称我们为“山狼娃子”。这个词字典上没有,在当地的意思几近“狼崽”和“野孩子”。我那时大概就有了自卑,出入大堡子时总是不声不响,小心规矩,但仍难免招来“山狼娃子”、“山狼娃子”的叫嚣。
有趣的是,那时的大堡子人似乎就懂得舆论的力量,编排一些故事——现在叫段子来丑化我们。其中一个段子,说是坡嗲一户人家,全家共用一盆水洗脸,他大洗了他妈洗,接着几个娃再洗。盆子里的水越洗越少,原来前面的人洗脸时都要乘机喝上几口。轮到儿媳妇洗脸,盆干了,便大叫:“你们把水喝光了,让我舔脸盆呀!”村子缺水是事实,一家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情况是有的,但说坡嗲人边洗脸边偷喝洗脸水,则是居心不良的诬蔑。
那个年月,坡嗲上下,同一片蓝天,同样的贫穷落后,只不过所居之地平坦些,井水浅些,便生出莫须有的优越感。这就是我最早领教的地域歧视。外出求学工作,我领教的地域歧视的半径也随之扩大,县城人瞧不起农村人,省城人瞧不起县城人,后来到北京,又听说:“在北京人眼里,所有外地人都是群众;在上海人眼里,所有外地人都是乡下人;在广东人眼里,所有外地人都是穷人”。不论这种地域歧视的半径有多大,性质与大堡子人瞧不起“山狼娃子”没有差别。
地域歧视在本土可谓源远流长。中国有个成语叫“夜郎自大”,其实传统中国之于夜郎不过是老鸹笑猪黑,五十步笑百步。一度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、文化的正宗,奉自己的地界为“神州”,周边的民族不过是“东狄”、“西戎”、“南蛮”、“北蕃”。《孟子》中有言,“吾闻用夏变夷者,未闻变于夷者也”,即只听说用中原的文明去改变蛮夷的,没听说被蛮夷改变的。这句话最能反映华夏民族的文化优越感。乾隆五十八年(1793年),英国政府派出以乔治•马戛尔尼为团长的九十人的使团来华,携带着天文仪器、车船模型等数百箱礼物。他们此行,希望与中国建立贸易通商关系。大清帝国疆域不小,当家人的眼界和心胸却不大,就因为英国使节不愿行双膝跪拜的君臣之礼,乾隆龙颜不悦,生生把这个使团赶出国门,让中国错失了和平开放的机会。乾隆是所谓一代“明君”,他所以把外国使节当臣民,无非认为泱泱中华之外皆为“蛮夷”。他万万想不到,他身后只过了四十年,这“蛮夷”就以枪炮敲破了那层窗户纸,露出了大清帝国可怜的家底儿。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,被呼之为“东亚病夫”,任人欺凌、宰割。自鸦片战争以来,中国人进行的所有反抗和斗争、学习和变革,从某种意义上讲,就是为了摆脱“被地域歧视”,争取成为世界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。
“地域歧视”源远流长,于今不绝。在当今社会里,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对河南人的歧视。吊诡的是,传统中国是“中心”瞧不起周边,现在则正好调了个个儿,周边瞧不起“中心”。主要表现是大量以河南人为主人公的段子的广泛流传。主人公集纳了人性所有的弱点,诸如自私自利、自吹自擂、贪财好色、弄虚作假等。平心而论,弱点人人有,怪事何处无,但却一盆脏水泼向了河南。三人成虎,众口烁金,河南人的声誉就在这人云亦云的段子中被蚕食。南方一些公司的招工广告甚至公开宣称“河南人免谈”。有人终于看不下去了:河南人怎么了?河南是华夏民族的摇篮,诞生过大哲老子、诗圣杜甫、名将岳飞,饮马长江、逐鹿中原,哪件事能少了河南?河南的历史就是中国的历史,河南人的弱点就是中国人的通病,你嘲笑什么,嘲笑你自个儿!
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个人的性格做派难免会受地域文化的影响,但也仅仅是“影响”,如果过分夸大这种影响,就会坠入“地理环境决定论”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、人财物大流通和文化的交融,从根本意义上讲,已经没有这个地方人和那个地方人,只有这一个人和那一个人。
文章由天赚网原创或来自互联网,如有疑问联系站长